赴日体检:体检查出的息肉、小结节、囊肿、增生,到底会不会癌变?
[本文为疾病百科知识,仅供阅读] 发布日期:2020-01-23 阅读:1,118近年来,人们越来越注重体检。然而,拿到体检报告上面写着“结节”“息肉”“囊肿”“增生”等检查结果。
很多人看到看到这些“异样”,结果往往都会惴惴不安,甚至担心这些“定时炸弹”,会发展成“癌”。
这些到底是一些什么样的存在?
要不要紧?需不需要改善呢?
到底哪个才是癌症的先兆?
下面,多睦就和大家谈一谈
这些让大家“烦恼”的问题
结节:大部分都是良性的
结节只是影像学上的描述的一个名词,在影像检查中(如CT、胸片),发现类圆形的直径小于3厘米的病灶通常描述为结节灶,直径小于1厘米时常被描述为“小结节”,直径小于0.5厘米时就称为微小或细小结节。随着近年来多排螺旋CT的出现,小结节或微小结节发现得越来越多,但大部分是良性的。
甲状腺结节:>4厘米多已经癌变
临床上有多种甲状腺疾病如甲状腺退行性病变、炎症等都可以表现为结节。
调查显示,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高达18.6%,其中有5%~15%为恶性,即甲状腺癌。一般结节直径>1厘米时就能用手摸到,这也是初步检查甲状腺最简单的方法。
建议
结节直径<1厘米,原则上不用怕不用管,只有少数需要做甲状腺细针穿刺;
结节直径在1~4厘米,那就必须做穿刺检查;
结节直径>4厘米,很可能已发展为恶性肿瘤,需尽快手术改善。
肺结节:>0.8厘米要小心
一般年龄大、肺部有基础疾病的人,做检查易发现肺部结节。即使发现肺部结节也不必恐慌,因为其中只有极少部分人最后被证实是肺癌。此时必须找专业医生鉴别判断:对于小于5毫米的微小结节,仅做随访观察,3个月到半年重新做一次CT检查。如结节没有变化、没有异常增大,一般被认为是没有风险的,有的甚至会随着时间变化慢慢消失。1厘米以上的大结节,建议要尽早诊治。
肺部结节
随着低剂量螺旋CT的应用,肺小结节的检出率逐步提高,大约40%左右的受检人查出患有肺小结节。但是96.4%的肺结节都是良性结节。但随着结节的增大,恶变率就会显着增加。
建议
结节直径<0.5厘米的多为良性,结节直径>0.8厘米的要小心。
每年检查一次低剂量螺旋CT,是肺癌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改善的正确方法。
乳腺结节:不痛的结节最危险
患者通常都是发现乳腺内有结节时才来就诊,如果结节没有痛感,一定要小心乳腺癌!
建议
发现乳腺结节,应先做超声、钼靶或核磁等检查,鉴别乳腺肿块的良恶性。怀疑恶性,尽早手术切除。
淋巴结肿大:同样的不痛更严重
感冒发烧、牙龈炎、咽喉炎后都可能会淋巴结肿大。但注意:淋巴结肿大,但是不痛,这不是小事!恶性淋巴瘤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淋巴结无痛性肿大。更可怕的是,淋巴瘤在我国发病率上升速度惊人——每年以5%的速度增长。
淋巴结肿大,不痛,伴有长期不规则发热,应尽快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断与筛查。
息肉:有一部分会恶变
息肉是人体某个正常结构上赘生的一块“肉”。大多数息肉属良性,但有一部分会恶变。建议只要在体检中发现息肉就应尽可能切除,随后送去病理活检,确诊息肉类型,防止复发。
胃息肉:发现了就得切除
胃息肉多在胃镜检查时发现。胃息肉有恶变的“潜能”,要积极地进行改善,减少胃癌的发生。
建议
对于直径<0.5厘米的胃息肉,少于两个可直接活检钳摘除;
对于直径<2厘米的胃息肉,需要切下来送病理科鉴别病理分型;
对于直径>2厘米的息肉,由于手术创面较大,常需要住院改善。
肠息肉:发现应尽早切除
肠道息肉有炎症性息肉、腺瘤性息肉、增生性息肉3种类型,癌变几率不同。只要及时发现并将其切除,随后保证定期
推荐阅读:日本干细胞: 我经常口渴不知是啥病?
本文链接地址:http://www.domo-kenkou.com/jkzs/4435.html